在長江口打撈“時間膠囊”-今日快看
2022-11-27 15:14:54 來源:光明網
11月25日下午,為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而設計建造的專用打撈工程船“奮力輪”懷抱著古船,平穩(wěn)駛入位于楊浦濱江的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內。古船弧形梁沉箱穩(wěn)穩(wěn)地落座至預先澆筑的馬鞍座上。
長江口二號古船模擬圖。上海市文物局供圖
(相關資料圖)
從2015年一艘木質古船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被發(fā)現,為了這一刻,無數人奮戰(zhàn)了7年多。但這還只是序曲,古船的故事才剛剛開了個頭——作為世界首個古船水下打撈、整體遷移、考古保護與博物館規(guī)劃建設同步實施的項目,長江口二號古船有著太多令人欣喜和期待的地方。
這顆沉睡150多年的“時間膠囊”,藏著怎樣的信息?在位于岳陽路的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見到翟楊時,他剛從1號船塢奔忙回來。一連幾日海上晝夜工作,讓他曬黑的面龐透著疲憊,笑容里卻是掩不住的興奮。他告訴記者,長江口二號的整體打撈出水,是科技創(chuàng)新賦能水下考古的實例。新技術的應用,人才培養(yǎng)的強化,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,讓中國水下考古這一新興學科得以實現快速發(fā)展。
11月21日,露出真容的古船桅桿。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
上海大學無人艇研究院研發(fā)應用的水下文物智能探測、渾濁水域智能圖像增強和聲吶圖像智能判讀、水下文物成因推演、水下文物長期監(jiān)測保護和水下考古多模態(tài)知識圖譜構建與應用等技術,為長江口二號的探查、發(fā)現、測繪作出了突出貢獻。
11月23日,研究人員對前期出水的瓷器做化學成分數據分析。光明日報記者顏維琦攝
上海市文物局會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展開研究,世界首創(chuàng)的“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”集成了最先進的打撈工藝、技術路線和設備制造,定制了一個大型“抓娃娃機”,將沉船整體從淤泥和海水中抓取提升出水。
11月20日深夜,“奮力輪”現場指揮部里的工作人員。光明日報記者顏維琦攝
可以說,長江口二號古船項目充分展現了我國的高端制造能力。它的背后,更是我國水下工程技術與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完美結合,是中國水下考古邁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,為全球開展河口海岸復雜渾水水域的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國模式,貢獻了中國智慧,打造了中國方案。
11月20日,在“奮力輪”打撈工程船上,蛙人準備下水探查古船上升情況。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
接下來,長江口二號古船項目將全面進入保護、考古發(fā)掘、價值闡釋和展示利用的新階段。眼下,圍繞古船的生物考古工作已經展開。由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、科技考古研究院、歷史學系、生命科學學院、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等院系師生組成的復旦大學生物考古團隊,將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,將分子考古、古基因組的前沿技術率先運用于沉船考古。
11月21日清晨,“奮力輪”打撈工程船懷抱著古船船體,施工人員正在綁扎固定。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
古船何時建造?曾經航行去過哪些地方?裝載過哪些貨物?在文獻記載中能不能覓得它的蹤影?古船又是因何沉沒?從沉沒到發(fā)現,發(fā)生了怎樣的故事?一場古船的“全生命周期”研究即將展開。隨著謎底陸續(xù)揭開,一部古船的“全生命史”也將慢慢浮出水面。
長江口二號古船部分出水文物
清同治景德鎮(zhèn)窯粉彩二甲傳臚圖杯
清同治景德鎮(zhèn)窯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圖雙耳瓶
清同治景德鎮(zhèn)窯青花變體靈芝紋小杯
19世紀越南地區(qū)窯口青釉水煙罐
清同治青花團龍紋杯
清同治景德鎮(zhèn)窯綠釉杯
關鍵詞: 景德鎮(zhèn)窯 時間膠囊 復旦大學
相關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