誤打誤撞入行做漆器 85后女孩用青春守護老手藝
2019-05-09 14:07:28 來源:華西都市報
楊云淇把做漆器當做一輩子要干的事業(yè)。
楊云淇
蜀華街72號,距成都寬窄巷子500米遠的一條背街小巷,成都漆器工藝廠就藏在這兒。廠房還是上世紀70年代的模樣,回字形的3層小樓,紅色墻面已褪色斑駁,映襯著頭頂牌匾上“成都漆器”四個字特別亮眼。
一個年輕的身影穿過走廊,走進2樓工作間,熟練地拿起桌上的雕刀,開始在方形漆器盒上雕刻圖案。她就是楊云淇,成都漆器工藝廠裝飾車間組長。85后的她,從事漆器裝飾工作已經(jīng)9年了。
今年2月,楊云淇被評為成都工藝美術大師,在她看來這并不值得炫耀。漆藝依舊是“一個平凡人的平凡工作”,也是她一輩子要干的事業(yè)。
誤打誤撞入行
成漆器廠最年輕手藝人
2010年3月1日,動漫設計專業(yè)的大三學生楊云淇成了成都漆器工藝廠的一名實習生。在此之前,她從沒接觸過漆器,只知道這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。“當時很多同學還沒找到工作,在這里能用上所學專業(yè)知識,也能學門手藝,我覺得還挺好。”
進廠剛兩個月,楊云淇就過敏了。雖然事先了解過絕大多數(shù)人都會大漆過敏,但沒想到會這么嚴重。她手臂和臉上都長滿密密麻麻的小水泡,又紅又癢,每晚都難以入睡,有兩次甚至嚴重到去醫(yī)院輸液。前前后后折騰了快一個月,她的過敏癥狀才完全消除。
作為當時廠里唯一的80后年輕人,楊云淇第一年做的都是磨漆粉、割螺鈿等基礎工作。2011年,漆藝大師尹利萍要打造一批精品漆器,楊云淇被借調(diào)去協(xié)助,由此接觸到更多漆器裝飾工藝。
這期間,楊云淇參與制作的一件屏風作品,有3米多高,8米多長,屏風以金色芙蓉花卉裝飾,從設計到完成耗時長達3個多月。
“當時我和尹老師在3樓的辦公室一起拓稿,和屏風一樣大小的白描稿從屋頂一直拖到地下,幾乎占據(jù)了整面墻。”楊云淇回憶,當時是夏天,又沒有空調(diào),頂著風扇呼呼吹出的熱風,兩人就搭個桌子,再疊上好幾個凳子,站在最高處開始畫。
此后,楊云淇做過的漆器越來越多,但卻再也沒制作過這么大的屏風,對這件作品她的印象最為深刻。
從沒想過要離開
把做漆器當一輩子的事業(yè)
2017年,楊云淇被廠里推薦去杭州參加中國美術學院舉辦的漆藝研修班,與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位漆藝從業(yè)者一起交流學習。
一個多月的研修培訓,除了學習相關理論知識,還要進行實際操作,每個人需完成一件漆器作品。此前一直是做漆器裝飾的楊云淇,對髹漆工作并不熟悉,而一起上課的同學中,有的人卻能從最基礎的上灰、刷漆到裝飾,都可以獨立完成。
“突然就燃起了斗志。”那段時間,楊云淇每天和班上同學一起加班到夜里十一二點,就連美院看門的保安都下班了,她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,現(xiàn)在回想起來仍覺得充滿干勁。
在漆器廠的收入并不高,進廠第一年每個月工資才600元,但楊云淇從沒想過要離開這兒。“主要是家里人一直特別支持,個人對于物質方面也沒有特別要求。”
雖然生活中是個風風火火的白羊座,但楊云淇坦言,自己習慣享受這種安穩(wěn)的狀態(tài),不愛冒險。在她看來,出類拔萃的人畢竟是少數(shù),大多數(shù)人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。既然這樣,不如把自己手上的這件事情做好。
“以前什么都不懂,覺得有個工作就行。現(xiàn)在慢慢明了,還是想一輩子都做漆器,作為一項事業(yè)。”楊云淇說。
華西都市報-封面新聞記者 熊英英
編輯:魏蔚
關鍵詞:
相關閱讀
- 小鎮(zhèn)青年“充電潮”推熱縣城共享自習室-...
- 冰雪運動提前升溫小眾運動持續(xù)“出圈”...
- 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三審 明確消除...
- 臺風“尼格”最強可達臺風級 30日傍晚...
- 北方雨雪頻繁氣溫多波動 江南等地明起...
- 天將降大任于“是人”還是“斯人”?人...
- 工業(yè)“壓艙石”作用發(fā)揮顯著-環(huán)球快報
- 三季度上海經(jīng)濟加快重振 實現(xiàn)V型反轉-...
- 大氣污染防治更細化 屋里有溫度 屋外...
- 北京特殊教育領域里的“不老松”
- 各地搶抓農(nóng)時開展機收作業(yè) 全國秋糧收...
- 各地特色經(jīng)濟作物成為助農(nóng)增收富民產(chǎn)業(y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