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球演化關鍵問題有了答案:地幔對流模式是混合式的
2019-02-25 09:48:59 來源:科技日報
科技日報合肥2月24日電 (記者吳長鋒)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,該校和中科院測地所的科研人員與國際同行開展合作,首次發(fā)現(xiàn)了非對稱路徑660千米間斷面散射波震相,揭示了地幔410及660千米間斷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征,為地幔對流模式研究提供關鍵證據(jù),研究成果日前在國際權威期刊《科學》上發(fā)表。
板塊構造學說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,刻畫了巖石圈的基本運動學特征,而地幔對流理論則為理解板塊運動提供了動力學基礎。然而長期以來,地幔對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的爭議,分歧主要集中于全地幔對流和上下地幔分層對流兩個模式。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地?;旌蠈α髂J讲孪?,即一些區(qū)域地幔分層對流、其他區(qū)域上下地幔整體對流。
科研人員數(shù)年間搜集了全球密集臺陣記錄到的深震波形,開展了慢度、偏振、到時、包絡形態(tài)等多震相特征分析,計算了一系列理論散射地震圖、并與實測地震波形對比,發(fā)現(xiàn)了660千米界面小尺度起伏導致的前驅(qū)散射波,而且該信號強度存在區(qū)域差異。對應于410千米界面的前驅(qū)散射波沒有被觀測到,表明該界面比較平滑。該研究以PKiKP、PKKKP等體波作為參考震相,估計了660千米間斷面小尺度起伏的幅度,估計其功率譜系數(shù)C2D量級為10—1000米,遠大于地表的小尺度起伏(C2D為米級),表明660千米間斷面小尺度起伏遠比地表的更劇烈。
基于地震學的觀測與分析,科研人員提出410千米界面主要成因為相變,660千米界面則不完全為相變面,在一些區(qū)域還應該是化學分界面,在其他區(qū)域化學分層不明顯。這項研究成果支持了地?;旌蠈α髂J剑M一步深化了對地球動力學的理解。
編輯:魏蔚
關鍵詞:
相關閱讀
- 小鎮(zhèn)青年“充電潮”推熱縣城共享自習室-...
- 冰雪運動提前升溫小眾運動持續(xù)“出圈”...
- 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三審 明確消除...
- 臺風“尼格”最強可達臺風級 30日傍晚...
- 北方雨雪頻繁氣溫多波動 江南等地明起...
- 天將降大任于“是人”還是“斯人”?人...
- 工業(yè)“壓艙石”作用發(fā)揮顯著-環(huán)球快報
- 三季度上海經(jīng)濟加快重振 實現(xiàn)V型反轉(zhuǎn)-...
- 大氣污染防治更細化 屋里有溫度 屋外...
- 北京特殊教育領域里的“不老松”
- 各地搶抓農(nóng)時開展機收作業(yè) 全國秋糧收...
- 各地特色經(jīng)濟作物成為助農(nóng)增收富民產(chǎn)業(yè)